颱風馬鞍 (2004年)

颱風馬鞍
Typhoon Ma-on(英文)
颱風馬鞍
颱風馬鞍
路徑圖
颱風馬鞍的路徑圖
颱風馬鞍的路徑圖
十分鐘平均風速
颱風(JMA)185 km/h
(100 kt)
強烈颱風CWB190 km/h
(53 m/s
超強颱風 (KMA185 km/h
(51 m/s
超強颱風 (HKO185 km/h
超強颱風 (PAGASA185 km/h
二分鐘平均風速
超强台风 (CMA215 km/h
(60 m/s
一分鐘平均風速
超級颱風 (JTWC260 km/h
(140 kt)
概況
形成日期2004年10月4日
轉化日期2004年10月10日
消散日期2004年10月10日
最低氣壓920 hPa
瞬間最大陣風260 km/h
影響
死傷人數最少6死,數百傷
影響地區 日本
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颱風馬鞍(英語:Typhoon Ma-on,國際編號:04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6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Rolly)為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十二個被命名的風暴。「馬鞍」一名由香港提供,是香港提供的名字,是當地一座山(馬鞍山)的名稱。

發展及路徑

9月28日早上,熱帶擾動99W 於西北太平洋上形成,當時系統組織頗差,因為未來數天發展甚為緩慢。5日後,即10月3日,99W開始迅速發展,在頗佳的大氣環境下,99W於翌日(10月4日)早上發展為一熱帶低氣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給予其臨時編號為26W。

當時26W已移至菲律賓以東海域,26W隨後迅速增強,下午增強為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把其命名---馬鞍,台灣譯名:馬鞍,國際編號:0422,英文名稱:Ma-On。而「馬鞍」是香港提供的名字,是一座山(馬鞍山)的名稱。

馬鞍的增強十分迅速,其間不斷有對流爆發,晚上的系統範圍已達1000公里之大。路徑方面,初時馬鞍以頗為緩慢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翌日(10月5日),馬鞍轉向北移動。

10月6日早上,馬鞍增強為一強烈熱帶風暴,並轉向西北移動,當晚發展出一「中心密集雲團區(CDO)」。10月7日凌晨,馬鞍增強為颱風,其後馬鞍開始迅速增強,當日發展出一十分渾圓的風眼。中午過後,馬鞍開始轉向東北偏北移動。

10月8日,馬鞍進一步增強,中心風力更曾達每小時185公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更把其定為一中心風力超過每小時260公里的「超級颱風」,隨後系統開始受到強烈的垂直風切變影響而減弱。另一方面,馬鞍開始轉受高緯度西風槽影響,加速轉向東北移動。

馬鞍於10月9日下午3時於日本靜岡縣賀茂郡西伊豆町登陸。下午4時,馬鞍於日本神奈川縣三浦郡葉山町登陸。下午5時,馬鞍於日本千葉縣千葉市登陸,令其進一步減弱,並於當晚減弱為一強烈熱帶風暴,翌日減弱為一熱帶風暴並轉化為一溫帶氣旋

影響

 日本

馬鞍於10月9日下午3時於日本靜岡縣賀茂郡西伊豆町登陸,隨後吹襲日本首都東京,為當地帶來狂風暴雨,狂風暴雨導致數百班國際及本地航班取消,陸上交通亦陷癱瘓,大批旅客滯留機場及火車站,當中包括香港旅行團。連場暴雨引發山泥傾瀉,不少房屋被水淹沒。

馬鞍吹襲日本期間,當地部分地區曾錄得每小時超過100公里的暴風。

馬鞍為日本關東帶來暴雨,關東地區雨量高達250毫米,強風猛烈得令人無法站穩。在馬鞍影響下,日本有最少6人死亡,數百人受傷,超過3,500戶需要疏散,超過20萬戶一度停電。

參見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颱風馬鞍

外部連結

TS
TD
TY
TY
妮妲
TS
STS
奧麥斯
TY
康森
STS
燦都
TY
電母
TY
蒲公英
TY
TS
圓規
TY
南川
TS
瑪瑙
TY
莫蘭蒂
TY
TS
馬勒卡
TY
鮎魚
TY
暹芭
TY
艾利
TD
TY
桑達
STS
莎莉嘉
TS
海馬
TD
TY
米雷
TY
馬鞍
TY
蝎虎
TY
洛坦
TY
梅花
TS
苗柏
TD
無名
TY
南瑪都
TS
塔拉斯
TS
奧鹿
  • 分类 分類
  • 主题 主题
  • 专题 专题
  • 共享资源页面 共享资源